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 重庆酒店设计/ 优秀作品赏析

2018-03-09 来源:鼎庭装饰

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泰州市4A级凤城河景区的柳园内。柳园用地68000平方米,是20世纪80年代为纪念柳园西侧的柳敬亭故居而修建的公园。2011年市政府启动系统开发:包括新建南侧柳园文商街区;重建北侧柳园、新建评书评话博物馆、开发以评书评话为主题的文化旅游景观、修复柳园已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等。整个开发历时4年有余。

北侧柳园总体规划上分三个板块:原生态恢复区——自然生态恢复;传统文化演绎区——评书评话博物馆和文化景观游览区;休闲观光区——市民休闲游览区。设计师规划将柳园与南侧市井商业街区隔路相望,隐含中国文化的“透脱”的理想。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是柳园内最重要的建筑,它为国内唯一全面介绍评书评话艺术史和艺术家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2237m2,占地110 0m2,地上2层半、地下1层。

中国古典山水画和风景观表现的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人与自然共融的诗画空间。水与墨间水墨相生、得意忘形,是跨越视觉真实的心理审美。水与墨在柳园的建构中,就是博物馆群落与绿色墨斑式自然之间亲密的图底关系。设计师尝试在中国风景观的影响下进行规划布局,修复和维护生态现状、对地域建筑风貌厚重内敛平实的传统特征表达足够的尊重和敬畏;同时谨慎地接受满足当代人行为和思想需求的空间创新。亚历山大·佐尼斯说:“作为自我检查、自我提问、自我评估的地域主义,不仅面对尊重世界而且面对尊重自己的课题。”这就是新地域主义或者是批判性的地域主义。具有自我修正和维护的新地域主义思想完善了有关“谨慎创新”的思考,指导了这次的柳园规划和建筑创作工作。

评书评话博物馆是以一筑三院一园为组合的园院群落:即建筑物、中庭、内院、沉院和卧园。博物馆的园院组合传达了“游、观、思”的空间意境:即由“游”入“观”,由“观”入“思”。借用类型学原理,设计师将合院的逻辑简化成符号原型,再依据全新事件对其进行类型的突破和创新,形成新的“原型”,但维持方正的格局。流动空间组织了入口主厅、展厅、中庭、后勤、连廊、楼梯、合院、沉院的循环。不同的空间对应不同的坡屋面,形成简单的空间界面。立面则借鉴泰州民居山墙、檐口、屋脊、黛瓦等典型元素。从“原型”至新“类型”的研究试图寻找泰州传统民居的逻辑再生和情愫。



主厅、展厅、西侧单层VIP厅及连廊围合形成方正的合院;合院中孤植红梅坚韧古雅。展厅的中庭高直通透,与外侧合院隔窗棂相望。参观者由一层展厅经南侧楼电梯达二层展厅,并由北侧楼梯下至沉院,完成参观流线。瘦长隐逸的沉院南侧与混凝土挡壁及山水剪影相望,北侧与饮香书场为邻,东西分别延伸至柳园。参观者顺着古旧的石板路向西,沿着混凝土挡壁和台阶慢慢接近柳园繁茂的林木;物质的教化走向自然的造化,寻找人和自然归一的境界。结构以混凝土门形梁柱和纵向连续梁代替传统五架梁。梁、柱、楼板、吊顶和内外墙均以清水混凝土或清水砖一次成形。主厅的屋面打开,隐框采光天棚覆盖于门式梁之上,隐框天棚内外侧是细密的木线条。光线经过叠加的格栅落在主厅地面上,形成纤细丰富的影像。


卧园紧邻博物馆建筑西南角,与其相得益彰。它是柳敬亭一生跌宕起伏后归于质朴的句号式隐喻。卧园以碎石、掇石、清水、墙垣、草木、孤植勾勒。水色沿枯竭的碎石由北缓坡向南、由干至绿;墨色由浅至深、由枯至润,宛如苍秀生拙的水墨。围绕着博物馆建筑,在柳园的主要流线上还错落布置了柳生茶书院、翟影桥、柳公堤、生态恢复区和内湖、柳公祠、柳亭、频鸟阁、百闲诗书屏、复修的管理用房、圆花径、噌台、水廊等景点。这些景致秉承“宁朴勿巧”“宁简勿繁”“宁俭勿俗”的构筑思想,顺应自然地形、游人路径和文化演绎营造与博物馆共生,并集“游、观、思”为一体的空间意境。

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及柳园的设计创作包含了对中国传统山水文化和风景观,以及本地建筑风貌深深的敬畏和欣赏,但绝非“述而不作”;它试图同时面向当代性和全球观做朴实而谨慎的思考,谨慎创新也与新地域主义倡导的“尊重自己;尊重世界”吻合。设计师在这个项目中试图降低非常形式感和设计感的元素的影响;让传统空间的综合直觉和心理审美取代单纯视觉形式的快感。老子所言“大巧若拙”是对这个项目较为贴切的诠释,设计师认为也是“新地域主义”主张的中国式诠释。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Online
TEL

176-2306-6466

Baidu
map